• <strike id="y8iic"><rt id="y8iic"></rt></strike>
  • 專注長沙到韶山一日游,韶山一日游,韶山旅游-來電即可開啟您的韶山之旅!

    當前位置:主頁>韶山旅游指南 > 詳情

    韶山毛澤東詩詞碑林導游詞

    來源:長沙韶山旅游網   作者:長沙韶山旅游網   發表時間:2012-5-21 19:50:27    瀏覽:

     

           韶山毛澤東詩詞碑林導游詞

     

         各位朋友:大家好!

         歡迎來到韶山毛澤東詩詞碑林參觀!

         韶山人杰地靈,風景秀麗,相傳舜帝南巡來到韶峰,見這里山水綺麗,頓覺賞心悅目,遂命隨從奏韶樂,瞬間山鳴谷應,鳳凰來儀,百鳥飛躍,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韶山因此得名。“韶”字拆開乃是“音”、“召”二字,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優美的音樂,召來鳳凰的美好意境。

         韶山毛澤東詩詞碑林也正像一顆明珠鑲嵌在韶峰的半山腰。它占地2萬平方米,總投資800多萬元,1992年4月動工興建,1993年11月建成并對外開放,是一項隆重紀念毛澤東主席誕辰100周年的永久性工程。碑林樹碑50塊,鐫刻毛澤東詩詞50首,其中毛澤東詩詞手跡28首,當代著名書法家郭沫若、趙樸初、楚圖南、沈鵬等恭錄22首,碑林按主席作詩年代分為四個時期,設五景區。

         碑林由廣州美術學院設計,“韶山毛澤東詩詞碑林”九個大字由全國政協副主席,著名書法家趙樸初題寫,門樓上方的三道弧形不銹鋼管象征彩虹,寓意毛澤東思想永放光芒。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第一區,毛澤東青少年時期。

     

         明 恥 篇

     

          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

          1915年5月7日,日本發出最后通諜,要袁世凱政府接受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限48小時答復。5月9日,袁世凱政府竟然接受了日本的無理要求,激起全國公憤。

         《明恥篇》是湖南一師教員石廣權寫的一本書。書中將日本侵華史實分別以七篇文章列出,書成后由學生集資刊印。毛澤東讀后,在封面上題寫了這四句詩。

          本碑造型為拳拳報國之心。

     

          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這是毛澤東早年詩詞的代表作。這首詞作于1925年2月,毛澤東攜夫人楊開慧,兩個兒子岸英、岸青回到韶山,創辦農民夜校,組織農民協會,還秘密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韶山支部和國民黨的區黨部,同地主民團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毛澤東在韶山的舉動,驚動了省城反對國民革命,一心要抓革命黨的湖南省省長趙恒錫,他密派快兵趕赴韶山捉拿毛澤東,為躲避趙恒錫的追捕,毛澤東再次來到長沙,轉赴廣州去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成行之前,他漫步橘子洲頭,望著萬山紅林,漫江秋色,聯想日漸高漲的革命形勢,當年新民學會會友歡聚一堂的情景,重現眼前,他激情在胸,寫下了這篇擊濁揚清的文章,在詞里,以一聲: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告別了過去,為過去的書生意氣畫上了一個句號。

         1963年編選《毛主席詩詞》時,主席特意把這首《沁園春·長沙》選為開卷之作,足見這首32歲之作的分量。

         碑體造型結合詩意,以“百舸爭流”的意境造型,碑體上面雕刻成風帆狀,下面成波浪狀,象征長沙波濤滾滾,百舸爭流,寓意革命形勢迅猛發展,革命高潮即將到來。

           泣母靈聯二首(1918年10月)

     

            其一

           疾革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須補;

           長生新學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處尋?

           其二

           春風南岸留暉遠;秋雨韶山灑淚多。

           這兩首泣母靈聯是由當代著名的大書法家、佛學家趙樸初親筆恭錄的。毛澤東的這兩副泣母靈聯由衷地表達了他對母親去世的悼念之情,當時掛在祭他母親的靈堂前。另外,毛澤東還寫了一首《祭母文》,文中詳細地頌揚了他母親勤勞、樸實、善良和厚道的美德。1959年6月25日,毛澤東回到了闊別32年的故鄉——韶山,并專程拜祭了父母墳,他獻上幾束松枝,深深地鞠了一躬,并且還說了兩句話:“前人辛苦,后人幸福。”事后,他對羅瑞卿說:“我們共產黨人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不迷信什么鬼呀、神的,但生我者父母,育我者黨、老師、同學和朋友。還得承認,下次回來,我還得看望他們。

          本碑以墓碑形狀造型,表示對主席父母的深切悼念。

     

          請各位跟我繼續往上走。大家不妨數一數這個臺階有多少級?這里面包含著一個寓意。

          哦!已經有朋友數出來了,26級,對,它寓意主席的誕辰日,12月26日。

     

          賀新郎·別友(1923年12月)

     

          揮手從茲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訴。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知誤會前番書語。過眼滔滔云共霧,算人間知已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凄清如許。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憑割斷愁絲恨縷。要似昆侖崩絕壁,又恰象臺風掃環宇。重比翼,和云翥。

          這首詞是毛澤東寫給夫人楊開慧的。楊開慧和毛澤東于1920年冬結婚,1921年秋,楊開慧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后,一直隨毛澤東從事革命活動。當時,湖南省委機關設立在長沙東東門中吳門外清水塘,毛澤東和楊開慧就住在這里,1923年,毛澤東奉中央的通知,準備去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臨行前,楊開慧為他送行,這首詞就寫于這次分別之際,當時,楊開慧剛生下次子毛岸青不久,而毛澤東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又要離別剛生產的妻子,此時的心情是可想而知了,碑的造型也是以兩面紅石對折分刻取珠聯壁和之意,形容一對革命伴侶難舍難分的情景和情融心通的思念之情,碑左邊的三角體代表主席,而右邊的三角體代表楊開慧的次子毛岸青,取意主席為了革命,舍小家,為大家,忍受著與親人天各一方的痛苦,而碑體的底座是半圓形狀,意寓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一直到1924年夏,楊開慧和母親一起,帶著毛岸英和不滿周歲的毛岸青來到上海,毛澤東親自到碼頭上迎接,才結束了夢犖魂繞的兩地生活,還是魯迅先生說得好: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

     

          菩薩蠻·黃鶴樓(1927年春)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

          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去?剩有游人處。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此詞反映了大革命失敗前夕作者的蒼涼心境。

           1927年春天一個陰雨的日子,毛澤東腳步沉重地登上了黃鶴樓。當時,正是北伐成敗的關頭,中華民族正在興廢之間,革命風云變幻無常。詩人百感交集,為國為民憂慮,他憂慮的是:蔣介石舉起屠刀,制造了血腥的4.12大慘案。接著,汪精衛公開叛變革命。蔣汪同流合污,更加瘋狂地鎮壓革命,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國內革命處于失敗前夕。毛澤東面對奔流的滔滔江水,思緒萬千,寫下了這首《菩薩蠻·黃鶴樓》。毛澤東曾這樣說明當時的心境:“1927年,大革命失敗前夕,心境蒼涼,一時不知如何是好,這是那年的春季。8月 7號,黨的緊急會議,決定武裝反抗,從此找到了出路。”

           本碑為樓亭形狀,象征黃鶴樓。背面碑文是王遐舉敬書。

     

          現在,請大家扶好護欄和我一起抬階而上,進入碑林第二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里地勢陡升,艱難而上,正符合毛澤東由激進的知識青年到堅強的無產階級革命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杰出領袖的轉變歷程,這也是設計者將這段石階設計得這樣陡的含意。這一區共收錄了毛澤東詩詞17首,反映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立鞏固和發展及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偉大戰略轉移。

          毛澤東曾自嘲地稱自己為“山大王”,這位“山大王”在山里寫的第一首詩說的是1928年8月反擊同民黨軍隊第二次“會剿”中的黃洋界保衛戰。

          黃洋界保險保衛戰是井岡山的五大哨口之一,1928年7月初,朱德和毛澤東分別率紅四軍主力下山襲敵,山上守軍不足一營。湘贛兩省之敵以四個團的兵力,分兩路對井岡山進行“會剿”。井岡山根據地面臨著第一次大危機。8月30日下午4日左右,敵人發起了最后的總攻,駐守在黃洋界的紅軍以僅有的一門迫擊炮向敵人集結攻山的部隊轟擊。當時只有三發炮彈,不料前兩發炮彈都因受潮沒有打響,所幸的是,最后一發終于在敵群中炸開了。敵人以為是主力已經回山,連忙在半夜撤走了。

          9月8日,朱、毛率紅四軍主力回山,聽說黃洋界保衛戰取得的勝利,興奮異常,寫下了這首:

            《西江月·井岡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主席寫下了一場他未親眼所見的戰斗,他用《西江月》的詞碑為這首詞起了一個凝重而固化的名字——“井岡山”。

           30年代初,在上海的魯迅輾轉讀到這首詞,他對地下黨員馮雪峰說:“頗有山大王的氣概。”

          1934年1月,馮雪峰來到了江西中央蘇區,把魯迅的這個評價轉告了毛澤東,毛澤東聽后哈哈一笑,看來是“心領”了。

           這是人們知道的魯迅對毛澤東詩詞的唯一評論。

     

           清平樂·蔣桂戰爭(1929年秋)

     

           風云突變,軍閥重開戰。灑向人間都是怨,一枕黃粱再現。

           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蔣指南京同民黨政府的蔣介石。桂,廣西的簡稱,此處指當時的桂系軍閥李宗仁、白崇禧。1929年春天,又爆發了蔣馮(馮玉祥)戰爭,毛澤東抓住這個有利時機,開辟了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可是在蔣桂戰爭爆發以前,黨內右側機會主義分子看不到敵人的薄弱環節和革命的有利形勢,產生悲觀情緒,提出“紅旗到底要打多久”的疑問。這首詩生動地展現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軍閥混戰的時代畫面,歌頌了黨領導人民創建革命根據地偉大斗爭,委婉地批評了黨內存在的右傾機會主義思想和悲觀情緒。毛主席曾戲稱這首詞是“馬背上哼成的。”他說:“在馬背上,人有的是時間,可以找到字和音節,可以思索。

     

             采桑子·重陽(1929年10月)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重陽為我國節氣名,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1929年重陽節是公歷10月11日,正值秋天。此詞當與《清平樂.蔣桂戰爭》作于同一時期。寫的是重陽節令,但不是單純寫重陽,而是借寫重陽節贊美戰地勝似春光。

     

            如夢令·元旦(1930年1月)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

           《如夢令·元旦》作于1930年1月,毛澤東重新擔任紅四軍領導職務不久。這里的“元旦”是指農歷正月初一。題寫“元旦”,并不像過去的詩人那樣寫慶祝活動,而是專寫軍事行動,這是獨樹一幟的詠元旦詩詞。

            1999年12月底,毛澤東在上杭召開紅四軍第九次黨代會。即著名的古田會議。紅四軍“九大”剛結束,部隊就面臨危機,贛閩粵三省敵軍調動14個團,第二次“會剿”閩西蘇區。為了粉碎敵人的“三省會剿”,紅四軍前委決定從福建向江西作戰略性轉移。紅四軍四個縱隊從古田出發,北經連城、清流、歸化,寧化,西越武夷山,去江西開展游擊戰爭,這次戰略性轉移的勝利,宣告了敵人“三省會剿”的失敗。

            本碑文為賴少其敬書。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1931年春)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軍重人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

          這首詞著重寫的是井岡戰役,是反第一次大“圍剿”中關鍵性的戰役。

          1930年12月,國民黨政府在南昌召開會議,任命江西省政府主席魯滌平為總司令,十八師師長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調集七個師十萬兵力,采用“分兵合擊”的辦法,分八個縱隊,三個作戰區,由北向南推進,企圖將中央紅軍消滅在吉安東固地區。當時紅軍采用“誘敵深入”、“打殲滅戰”的辦法,終于在1930年12月26日,包圍張輝瓚所部于龍岡,張本人被活捉。這首詞當寫于反第一次大“圍剿“之后,第二次反”圍剿“開始之前。

           本碑文由顧廷龍敬書。

     

          十六字令三首(1934年到1935年)

          其一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其三

          山,剌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這三首詞創作于1934年至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10月從江西瑞金出生長征,經過福建、貴州、云南、四川、甘肅等省,所經過的地方,高山峻嶺占多數,據不完全統計,有十八座大山。這三首小令寫于長征行軍之中,雖非一時之作,但內容互有聯系,而且都是寫山,所以詩人將它們放在一起,通過描寫大山險峻,表現了紅軍不畏艱險的英雄氣概,展示了詩人廣闊胸懷和不屈不撓的旺盛斗志。

          本碑文的背面是肖嫻敬書。

     

           憶秦娥·婁山關(1935年2月)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這首詞是主席在沉寂了三年重掌兵權后寫的第一首作品。

          為了這首詞,毛澤東后來專門作注說。此詞的寫作大背景是“萬里長征,千回百轉,順利少于困難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婁山關,坐落在遵義城北婁山關的最高峰上面,當年襲取婁山關一戰,維系著中央紅軍的生死命脈,紅軍是拂曉時分開始向這座防守遵義的天險要塞進發的,戰斗打響后,紅軍經過反復的沖鋒,來往的肉捕戰,一直傍晚時分,才把敵人完全擊潰占領了婁山關關口。所以這里沒有寫戰斗勝利的喜悅,全詞甚至沒有一個字寫勝利本身,因為前進中不知要越過多少雄關漫道,迎接多少悲壯的挑戰。

          本碑文的背面是金意庵敬書。

     

           七律·長征(1935年10月)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橋。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這首詞雖然只有五十六個字,且有一年的跨度。記錄的時空內涵,卻有著世界歷史是最罕見的沉重和遙遠。

          紅軍沖破國民黨重兵的的追堵,跨越雪山草地的險阻,經受饑寒傷痛的折磨,戰勝黨內分裂的危機,演出了一幕幕悲壯傳奇的故事,紅軍會師的時候,全部紅軍加起來才剩兩萬多人,還不到紅軍鼎盛時期的十分之一。

          長征,也讓毛澤東多次流下了眼淚。

          到廷安后,他曾對妻子賀子珍說:“我這個人平時不落淚,共有三種情況下落了淚:一是聽不得窮苦百姓的哭聲,看到他們流淚,我忍不住也要流淚;二是跟我的警衛員,我舍不得他們離開,有的犧牲了,我難過得流淚;三是在貴州,聽說你受了傷,要不行了,我掉了淚。”

         1935年9 月,在甘肅通謂的軍隊干部會議上,毛澤東說:“我寫了首詩,讀給你們聽聽,不知行不行。”接著毛澤東便朗讀了這首詩,全軍士氣大振,行軍戰斗18天,會師吳起鎮,至此,震驚中外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

     

         《沁園春·雪》(1936年2月)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才華信美多嬌,看千古詞人共折腰。”這是詩人柳亞子對毛主席詩詞的高度贊美。1935年12月,毛澤東同志在瓦窯堡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號召“組織千千萬萬的民眾,調動浩浩蕩蕩的革命軍,建立廣泛的民族戰線,打敗日本帝國主義”。次年2月,毛澤東同志正欲率紅一軍團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一場大雪籠罩了秦晉高原。毛澤東置身于高原之巔,極目晶瑩渾淪的銀色世界,回顧民族悠久歷史,展望祖國燦爛前程。毛澤東以國家、民族主人翁的胸懷吟頌了這首千古絕唱。毛澤東在詞中對歷史上顯赫的帝王們用“惜”字表達了的惋惜和遺憾,他們沒有哪一位能改變中國人民的命運;發表了“俱往已,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感嘆,真正的風流人物,是今天登上歷史舞臺,把握人類命運,主宰世紀風云的工農大眾!1945年8月毛主席在重慶談判時,柳亞子向他索句,他便抄贈了這首詞。不久,重慶《大公報》因勢而動,將《新華日報》上的柳亞子的和詞和《新民報晚刊》上的《毛詞·沁園春》集于一起, 以醒目版面再度刊出,又一次引起人們的爭相傳閱,這是毛詞“傳抄稿”在重慶的第二次發表。隨即山城的各大報紙競相轉載,無一例外地發表了大量的步韻、唱和之作和評論文章。據《毛主席赴重慶談判》(四川人民出版社1978年1月第1版)一書介紹,1945年10月到1946年4月均有和詞,《沁園春·雪》在當時的巨大的反響由此可以略見一斑。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國民黨當局卻沒有這樣的豁達大度,他們為了消除毛詞的巨大影響,還煞費苦心地暗中通知各地的黨組織,要求會作詩填詞的國民黨員每人寫一首或數首《沁園春》,擬從中遴選幾首在意境、氣勢和文筆能超過毛澤東的,然后以國民黨主要領導人的名義公開發表,將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比下去。這次征詞活動,雖然各地送來不少應征作品,但都是一些平庸之作,沒有能和毛詞相比的,組織了這么大規模的征集活動,卻沒有征得一首“滿意”之作,國民黨很是傷腦筋。后來,他們雖在重慶、上海等地又拉了數名“高手”作了幾首,但仍拿不出手,再后來也就只好不了了之,直到國民黨陸,也沒有哪個能寫出“毛澤東級別”的詞作。由于國民黨的這次活動是暗中進行的,又未成功,所以一直秘而不宣,就是敗退臺灣后,他們對此事也守口如瓶,惟恐世人譏笑。

     

            這首詞境界高遠,豪氣沖天。有橫掃千軍的磅礴氣勢,是一首古今許多詠雪詩詞都以企及的杰作,書法也是獨具匠心,采取橫短撇長的風格來表達要橫下一條心,用武力跟敵人決戰到底的氣概和決心。碑體取漢白玉為材,以烘托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風光。旁邊這塊巨大的蘑菇狀石頭,是天然形成的,設計者們就地取材,獨成一景,就象新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后形成的蘑菇云。

     

            念奴嬌·昆侖(1935年10月)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昆侖山脈,主脈在新疆和西藏交界處,其南支向東伸展和岷山相連,1935年10月,毛澤東在長征的時候,夏天登上岷山遠望,有感于懷,以“昆侖”為題,揮筆寫下了這詞,集中地展現了共產黨人遠大理想和抱負。所以,他在自注中說:“昆侖主題思想是反對帝國主義,不是別的。”

          本碑文正面由徐無聞敬書,背面是沈建平敬書。

     

           大家繼續往前走,進入第三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

           1935年10月中旬,國民黨兩午多騎兵尾追紅軍到了陜北,19日那天,毛澤東在保安縣的吳起鎮,部署了一場“割尾巴”的戰斗。戰斗打響后,他在一份電報中指出戰場的地理特征是“山高路遠坑深”。21日,彭德懷率部在吳起鎮附近的二道卅擊潰追兵,打勝了初到陜北的第一伙,捷報傳來,欣喜的毛澤東循著電報中對地勢的描述,給彭德懷寫了一首詩——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

            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時任陜北甘支隊司令員的彭德懷后來回憶:“戰爭結束后,我回到毛主席的住處看到桌上放著這首詩,我當時拿起筆來,把最后一句‘唯我彭大將軍’改為‘唯我英勇紅軍’,又放回了原處。”

            1947年8月,毛澤東再次將此詩重抄贈給彭德懷同志,以示主席對彭德懷的敬佩之情。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1949年4月)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這首詩是毛澤東的最后一首戰爭詩。

           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于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人民領土主權的獨立和完整。“當日凌晨,百萬人民解放軍東起江陰,西至九江東北的湖口千里戰線上,橫渡長江,以排山倒海之勢,直取南京,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蔣家王朝滅亡。

          寫完這首宣告國民黨政權終結的七律,詩人竟然毫不經意地把它扔進了紙簍,倒是細心的秘書田家英,從紙簍里把它撿了出來。

     

              七律·和柳亞子先生(1949年4月29日)

     

             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

             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

          柳亞子,1912年任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的秘書,曾為文學團體“南社”社長,上海通志館館長,抗戰期間從事抗日活動,1941年“皖南事變”,通電蔣介石,被國民黨開除黨籍,一直同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事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他于1949年3月28日寫下了一首《感事呈毛主席》。這首詩,委婉地表達了內心的苦悶,流露出懷才不遇,欲退隱鄉的牢騷情緒。毛澤東在國事極忙之中,于1949年4月29日寫下了這首詩,表示中國共產黨不會忘記老朋友,勸柳亞子不要牢騷太盛,要放開眼界,不要斤斤計較個人得失,同時還派人妥善解決了柳亞子的生活問題。

          本碑文背面由沈鵬敬書。

     

           碑林四區設計采用田園山水格調突出現代園林特色,請大家看:前面溪流就是著名的韶峰八景之一——石壁流泉,她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原來,洞庭湖中有一尾紅鯉,已修煉龍體,它看中了韶峰山水,就變成一個美若天仙的少女,一直留在韶山。一天,一個叫龐生的小伙,使魚動了心,兩人一見鐘情,情投意合,不久結為夫妻。有一年,久晴無雨,田地干旱,百姓連喝水都很困難,魚龍女和龐生決定為鄉親解愁排難,出門找水幾經艱辛,他倆終于在韶峰山腰打到一處長有鮮苔的石壁,魚龍女斷定那里必然有泉水相通,于是不顧龍宮封旨,也不怕難活七天的戒條,一心鑿壁找泉,引水拯救百姓,他倆苦干了3天3夜,終于鑿通了石壁引出了泉水,夫妻倆的行為感動了地方諸神,天庭也聞知了他們積德救民的功績,即派神靈下界引渡魚龍女和龐生成仙而去,石壁泉水終年不斷,流淌至今,這里水溢成池,魚翔淺底,池旁垂柳依依,四周古木參天,鳥語花香,換了人間的意境躍然心間,這是寓意,久經戰爭磨難的中國人民在新中國成立之后,開始步入一種和平安定,幸福美滿的新時代。

     

           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1950年10月)

     

          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人民五億不團圓。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詩人興會更無前。

           1950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了周年國慶紀念日,舉國歡慶,盛況空前。毛澤東國慶觀劇時很激動,便對坐在前排的柳亞子說:“這樣的盛況,亞子先生為什么不填詞以志盛呢?我來和。”于是柳亞子先生即席賦《浣溪沙》一首呈送毛澤東。毛澤東便派人給柳先生送來一首《浣溪沙》的和詞。柳亞子先生把它視為珍寶,裝裱后懸掛在客廳之中。

         碑的造型象征天安門,寓意新中國的成立,中華民族進入了新的里程碑,偉大的祖國如“雄雞一唱天下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浪淘沙·北戴河(1954年夏)

     

           大雨落幽燕,白流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北戴河,著名的夏季休養地,風景優美,位于秦皇島市西面,在河北省東北部渤海邊上。1954年夏,毛澤東來到了北戴河,一邊工作,一邊療養。一日,北戴河海上大雨如泣,狂風大作,波涌滔天,毛澤東照例到海濱游泳,衛士長李銀橋勸他不要下海。毛澤東說:風浪越大越好,可以鍛煉一個人的意志。他在白浪滔天的海洋中,暢游了一個小時。事后,意猶未盡,寫下了這首懷古論今的詞。

                 背面碑文由龐亞鈞敬書。

                 本碑文由葛介屏敬書。

     

               蝶戀花·答李淑一(1957年5月11日)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

               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

               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這首詞是主席情感世界的真情流露,主席聯想古代傳說,采用浪漫主義手法想象楊開慧,柳直荀犧牲后升入月宮受到吳剛敬酒,嫦娥獻舞的情形,寄托了對已故親人深情的哀思和革命戰友的深切懷念。1951年1月,李淑一把好寫的一首懷念柳直荀同志的《菩薩蠻》寄給毛主席。五月十一日,毛主席寫了這首《蝶戀花·答李淑一》回贈給她。“淚水頓作傾盆雨”故將此碑立在水中,以池中水比作是主席思念楊開慧的淚水。

             同毛澤東私交頗厚的民主人士章士釗,在讀了這首詞后,曾問:為什么把楊開慧稱作“驕楊”?毛澤東回答說:“女子為革命而喪其元(頭),焉能不驕!”

     

              水調歌頭·游泳(1956年6月)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

              主席酷愛游泳,而這是他唯一一首以游泳為題的詩作。

             1953年2月,毛澤東乘坐“長江號”軍艦,從南京到武漢一路考察長江水情,萌生出把三峽“壺口”扎起來,修建既防洪又發電的引水工程的設想。

             1953年5月31日,主席再次來武漢,目的就是向有關專家了解工程的設計和經費預算,這次來,主席三次橫渡長江,第三次在6月4日,這時,毛澤東已經從漢口搬到東湖,大家準備讓他在東湖游泳,他不同意并說:“長江是一個天然的最好游泳池,在大江里游,隨它漂去。”結果,他又順利地游過了長江。

               本碑背面由孫其峰敬書。

     

              七絕·為女民兵題照(1961年2月)

     

               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

               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這首詩是毛主席看了女民兵訓練的照片后為頌揚女民兵戰士而題寫的。毛主席歷來十分重視民兵建設,1958年,毛主席提出“大辦民兵師,以民兵組織的形式,實行全民皆兵。1961年,蔣介石叫囂反攻大陸,國際局勢出現了“大動蕩、大改組”的局面,各種反華勢力活動猖獗。毛主席在這首詩里生動地描寫了女民兵的“颯爽英姿”,表現了女民兵斗志昂揚、意氣奮發的精神面貌,熱情洋溢地歌頌中華兒女“不愛紅裝愛武裝”的英雄壯志。將此碑立在水池中的石山上,是取山石列陣象征女民兵戰士不畏艱苦在海島上為保家衛國勤操苦練的情景。

     

               七律·答友人(1961年)

     

              九嶷山下白云飛,帝子乘風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

              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里盡朝暉。

          有一次,主席和他早年好友——林業科學家樂天宇聊天時說:“我很喜歡九嶷山的斑竹,自己是湖南人,卻沒有到過九嶷山。”

           1961年夏天,樂天宇、周世釗和時任武漢大學校長的李達在廬山休養時一起交談(他們都是毛澤東的同鄉好友)三人商定,分別送毛澤東一枝九嶷山的斑竹,一管斑竹毛筆,還有兩首詠九嶷山的詩。

            主席收到友人的禮物,這些帶著獨特斑點的竹子,凝聚著一個美麗的傳說:遠古時舜帝到南方巡游,死于蒼梧之野,就是今天的九嶷山一帶,隨即葬在該地,他的兩個妻子,也就是堯帝的女兒娥皇和女英,聽到不幸的消息,連忙遁尋到九嶷山,兩位妃子悲慟萬分,傷心的眼淚落在沅江一帶的竹林上,竹子便掛上了她們斑斑點點的淚痕,人們把她稱為湘妃竹。

             這首詞運用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寫作手法,描寫湖南的風情、風物,洋溢著濃厚的鄉情和友情,表達了主席對家鄉乃至整個中國明天的展望。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1961年9月9日)

     

                暮色蒼茫看勁松,

                亂云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

                無限風光在險峰。

          仙人洞是廬山的名勝之一,在牯嶺西北處的佛手巖下面,洞高約兩丈,深廣各三四丈。圓門上刻有“仙人洞”三個字。傳說唐朝呂洞賓曾在這里求仙,還有明朝名人周顛也來此隱居。朱元璋派人尋訪,來到洞前,不見蹤影,疑為仙人,“仙人洞”由此得名,1959年7月5日,毛澤東和李進曾游仙人洞。61年9月9日,毛澤東為李進所攝的仙洞照題了這首詞。李進:即江青。

     

           卜算子·詠梅(1961年12月)

     

           讀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毛澤東平生非常喜愛梅花。1961年12月,毛澤東在廣州為即將召開的中央政治會議做準備。閑暇時,他讀了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不滿意詞中所表現的孤芳自賞.凄涼抑郁的情調,因而“反其意而用之”從整體上表現了梅花絢麗挺秀.謙誠坦蕩的傲骨精神。這里的“梅”,是共產主義戰士的象征,表現革命者堅貞不屈的斗爭精神和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品德。

     

     

          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1月9日)

     

          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嗡嗡叫,幾聲凄歷,幾聲抽泣。螞蟻緣槐夸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正西風落葉下長安,飛鳴鏑。

           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

           此間距《七律·冬云》的寫作不過16天,反映的是詩人的同一心境。中國人民頂住蘇聯大國沙文主義有巨大壓力,克服國民經濟調整的重重困難,終于在辭舊迎新之際看到了轉機,著名詩人郭沫若敏銳察覺了這種變化,他填寫了《滿江紅》一詞送給毛澤東,此時毛澤東不在廣州,他從《光明日報》看到了郭沫若的《滿江紅》后,詩興大發,和了這首詞給郭沫若,并送周恩來閱看。詩人把反動勢力比作蒼蠅,又用螞蟻來形容,揭示他們野心勃勃的本質,“螞蟻緣槐夸大國”這句詩是用唐代李公佑《南柯太守傳》的典故,毛主席借這個典故來諷剌那些以“老子黨”、“超級大國”自居的人,自以為是。以強凌弱,做著稱霸天下的美夢,妄圖顛覆堅持正義的社會主義中國,這是夢想,就像“蚍蜉撼樹”那樣,愚蠢而不自量力。“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面對急劇動蕩的國際形勢,氣焰極為囂張的反華勢力,毛主席表現一個無產階段革命家的大無畏氣魄,他號召人民國仇敵愾,同敵人進行針峰相對的斗爭,徹底消滅一切敵人。同時他希望人民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把我國的經濟建設搞上去。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1965年5月)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岡山。

                    千里來尋故地,

                    舊貌變新顏。

                    到處鶯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過了黃洋界,

                    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

                     旌旗奮,

                     是人寰。

                     三十八年過去,

                     彈指一揮間。

                     可上九天攬月,

                     可下五洋捉鱉。

                     談笑凱歌還。

                     世上無難事,

                      只要肯登攀。

         這首詞寫重上井岡山后所看到的情景,以及由所見而生發的所感。

         詩人于1965年5月重上井岡山,距他到井岡山創建革命根據地時的1927年已有38年。這次重上,他先到茅坪,隨后登上黃洋界,在茨坪住了7天。茨坪的7天期間,他對井岡山地區的建設和人民的生活進行了深入了解。同時,還會見了當地的老紅軍、烈士家屬、機關干部、群眾等。

          本碑文由胡問遂、劉自讀敬書。

     

         念奴嬌·鳥兒問答(1965年秋)

     

          鯤鵬展翅,九萬里,翻動扶搖羊角.背負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間城郭.炮火連天,彈痕遍地,嚇倒蓬間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飛躍。

          借問君去何方,雀兒答道:有仙山瓊閣,不見前年秋月朗,訂了三家條約。還有吃的,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

          此詞作于1965年,借鯤鵬與蓬間雀的對話,表達了詩人對當時重大國際政治事件的看法。“加勒比海危機“之后,赫魯曉夫集團被美國帝國主義核訛嚇破了膽,他們一方面不惜犧牲原則向美國帝國主義乞求和平,一方面到處散布核戰爭恐怖論調,毛澤東對戰爭始終持十分謹慎的態度。他曾明確表示,不是我們要打,而是他們要打,但如果帝國主義硬要打,我們也只好橫下一條心,奉陪到底。

          本碑文由潘主蘭敬書。

          好了,現在我們已經參觀完了一至四區,下面,讓我們一起參觀第五區——大碑區,大碑上面刻的是一首《七律·到韶山》,它的正面是毛主席手跡,背面是郭沫若敬書的,碑體以韶峰造型,兩道鋼環象征日月,寓意韶山升起紅太陽,毛澤東思想與日月同輝。這塊詩碑碑長12.26米,高8.3米,厚0.99米,分別寓意毛澤東的誕辰、享年和忌日,規模為全國之最。

          同時展現在大家面前的通道會議群雕廣場占地500平方米,這組群雕座落在碑林二、五區之間,總造價300余萬元,漢白玉浮雕長17米,高3米,五尊銅像群雕基礎長4米,寬3米,其中毛主席銅像高2.3米。作者在主體群雕創作中,塑造了“通道轉兵”時侗族百姓惜別紅軍,送子參軍鬧革命的動人情景,表達了魚水相依,血肉相連的軍民情義,表現了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危急關頭的憂慮和對進軍貴州的堅定信心。雕塑成浮雕墻與群雕緊密的結合,紅軍戰士轉兵貴州的動態造型。在浮雕創作中,力求再現氣勢磅礴的“通道轉兵”這一革命歷史事件。著力于浮雕墻的視覺張力的表現。在浮雕墻的后半部描繪了侗鄉風情,侗族百姓以其獨特的方式送別紅軍。

          1934年12月10日中央紅軍進占通道,12日中央在通道侗族自治縣境內召開有毛澤東、朱德、博古、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李德等參加的臨時緊急會議,以解決中央前進路線問題,史稱“通道會議”。會上,毛澤東分析了敵我形勢,力主放棄原定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洲進軍,得到了與會多數同志的贊同。12月13日,中央紅軍避實就虛,轉兵貴州,粉碎了敵人在湘西圍殲紅軍的企圖。“通道會議”是毛澤東從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第一次在中央有了發言權,實際上開始了在軍事上的領導,在危急關頭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挽救了中國革命,為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同志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英國人菲力普·肖特在《毛澤東傳》提到“通道僅僅作為紅軍長征路上經過的一個地方被記了下來,就像部隊寫在墻上的‘人人參軍作戰,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標語口號一樣,在風雨剝蝕中逐漸消退,成為一幅古老的圖片。”誠如此言,在很長一段時間,這個湘西小城,在人們的印象里,只不過是紅軍長征路上經過的諸多地點中的一個。隨著長征歷史研究的深入,久被忽略的通道漸漸進入人們的視野,而通道會議和通道轉兵的意義,也在70多年后逐漸凸顯,并得到應有的歷史評價。劉伯承在《回顧長征》書中敘述這段歷史情況時說:“正是在這危急的關頭,毛澤東通道轉兵的這一決策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挽救了中國革命……。從通道會議起實際上開始了毛澤東在軍事的領導,為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同志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奠定了堅定的基礎。

     

             七律·到韶山(1959年6月)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離開這個地方已有三十二年了。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這首詩真實地記敘了1959年6月26日,毛主席這位已66歲,但仍意氣風發的新中國締造者回到了闊別32年的故鄉——韶山后的感受。主旋律是對先烈們的懷念與贊頌。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他先后犧牲了六位親人,望著故鄉熟悉的一草一木,他撫今追昔,思念逝去的親人,痛悼死難的烈士,更熱愛“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故鄉人民。6月26日,毛澤東重訪故居,探望熟識的鄉親,他還來到韶山學校,與師生合影留念。下午,他興致勃勃地躍入韶山水庫游泳。當晚,還宴請了烈士遺孀和父老鄉親。故鄉之行給毛澤東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思緒萬千,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詩詞手法也是剛勁有力,氣勢恢宏,無與倫比。

     

         各位朋友,毛澤東詩詞碑林的導游就結束了,導游中服務不周的地方,敬請多多包涵,并提出寶貴意見。愿這次碑林之游能給各位朋友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歡迎下次再來,祝各位朋友旅途愉快,一路順風!再見!

     

         

        來源:韶山旅游網 www.by27774.com 轉載請說明出處!

     

     

    發表評論

    熱門線路more>>

    韶山一日游(匯總)

    55

    原價:100380人已訂購

    Copyright(C) 2017-2021 517shaoshan.com (韶山旅游團)All Rights Reserved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韶山旅游任何信息
    精品韶山,專線經驗,專業操作!韶山一日游天天發團,長沙市二環內上門接,承諾不滿意就退款的韶山一日游線路!
    韶山旅游客服熱線電話:0731-85678026,159-7422-2493 陳經理 (24小時) QQ:1604495173(業務咨詢)1552929185(網站鏈接)
    韶山旅游團提供長沙旅游,長沙到韶山一日游,韶山一日游,長沙到韶山旅游,長沙到張家界鳳凰旅游,長沙一日游等高品質的精品旅游線路
    旅游資質云之夢旅游,旅游許可:L-HUN-01378 湘ICP備18021764號 技術支持:韶山旅游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