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紅色精神家園,綠色生態氧吧,融合古典與現代之美的旅游城市,積淀歷史滄桑的文化搖籃。
韶山市清溪鎮,位于韶山的城區和城郊,下轄3個社區和5個行政村,總人口3.1萬人,流動人口1.1萬人。清澈的韶河穿城而過,起伏的山巒綠樹蔥蘢。漫步韶山,清風拂面,鳥語花香,心靈也會變得愉悅而安寧。作為韶山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清溪鎮迎來送往韶山的海量游客,為游客呈現“城在林中、美在窗前”的優美環境,留給當地百姓越來越多的幸福感。日前,國家住建部、發改委等7部委聯合發布了新一批的全國重點鎮名單,對2004年公布的全國重點鎮進行增補調整,清溪鎮入選其中。早在2004年,清溪鎮就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鎮,近十年“重鎮”的變遷已讓當地群眾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平安 活力 生態 文明 幸福”清溪夢油然而生。
“平安”和諧夢
平安是老百姓安居樂業的基本,十年來,清溪鎮不斷夯實“三防”基礎,加強治安防范,密織了一張治安防控立體網絡。每個社區均配備了警務室,配備社區民警;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走進了村社區,進一步夯實了基層綜治基礎;每個村社區均活躍著由村組干部、黨員代表、熱心志愿者、環衛保安等組成的義務巡邏隊,人防隊伍力量充沛。小區內均有值班室和專職保安,住戶安裝防盜門,單元安裝樓宇對講門;在每個小區都加強了車庫、停車場、摩托車和自行車車棚、小區路燈、園林綠化帶等改造與建設,物防建設提質改造。小區內推廣安裝電子視頻監控系統,沿街店鋪推廣安裝智能報警系統,,借助“智慧韶山”項目,在主要路口安裝高清攝像頭,技防建設不斷強化。十年來,清溪鎮未發生一起重大刑事、治安案件,無重大交通、消防、安全事故。
與防范并行的是優良的服務。作為全省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城市,清溪鎮一直堅持從矛盾化解入手創新社會管理,變群眾上訪為干部下訪,變干部下訪為群眾家訪,變群眾家訪為息訴罷訪,讓群眾切實感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老人家,請問您覺得我鎮的工作還有哪些需要改進?”每逢“大走訪”日,清溪鎮的干部都會走街串戶,耐心征詢群眾意見,認真填寫入戶走訪記錄表。
鎮機關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年來,清溪鎮為密切干群關系,開展了“聽真心話、辦具體事,深入群眾大走訪”活動。“平時坐在辦公室被動了解情況,現在,以走訪的方式問需于民,為群眾服務,工作更加主動了。”
這位工作人員說,除了一年兩次的大走訪活動,該鎮還推行了“步行工作法”,要求所有干部職工每日至少到責任區域步行工作一次,及時掌握社情民意,建立民情日志。對發現的問題及時交辦整改,重點、難點問題實行集中會辦,限期整改落實等。通過大走訪和“步行工作法”,清溪鎮已經連續三年群眾滿意度位居湘潭59個鄉鎮前三。
“活力”發展夢
莫老師是一名攝影愛好者,他在清溪鎮生活工作已經三十余年,有用照相機記錄生活的習慣。在他的空間里,可以看到十年來,清溪鎮城鎮面貌一新,城市布局初具規模,配套設施漸漸齊全,展現出宜居小鎮的特色。
2004年以來,清溪鎮提質改造多條公路,英雄路、迎賓路、韶山大道、天鵝路、如意路、北京路等城區道路修建拉通,市民更加方便出行;完成了村組道路硬化13.2公里,基本實現戶戶通;完成韶山污水處理二廠管道輔設,啟動了污水管網建設項目,鎮區已初步實現雨污分流。行政中心的建立,文藝館和人民廣場的捐建,為市民文化活動增添了場所,項目的實施極大改善了清溪鎮村居民的居住環境和基礎設施。
十年前,日月新村a區建成,這是清溪鎮也是韶山市第一個較大規模的住宅小區,它拉開了清溪房地產市場的幕布,緊接著,天鵝小區、東方帝景、港越世紀樓、豐菊嘉苑等樓盤陸續引進。作為全國乃至全世界游客到韶山旅游的主要集散地,十年來,清溪鎮招商引資數億元,開拓文化旅游商貿服務產業鏈,目前已擁有商貿、餐飲、紀念品生產文化旅游服務等企業2859家,從業人員5000余人,形成完善的吃、住、行、游、購、娛文化旅游商貿服務產業特色。全鎮地方財政收入從575萬元增長到1447.5萬元;稅收由430萬元增長到1212萬元;農業生產總值由1256萬元提高到1491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527元提高到9799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到22200元,村、居民生活環境明顯改善,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城鄉一體,和諧共進,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事業蒸蒸日上。
“生態”兩型夢
“投入15萬元對鎮區主要道路的綠化帶進行補植;高標準整治、美化韶河20公里;建設小型農村垃圾中轉站11個,垃圾池116個,保潔覆蓋面達100%;完成427戶集中飲用水工程,戶用生活污水處理池360個……”近年來,為建設“城在林中、綠在窗前、美在清溪”的鎮域環境,該鎮開展了“藍天、碧水、綠地”工程,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構建起以水網、林網、路網為一體的城鄉生態系統。
開展兩型創建和美麗鄉村建設,保護了全鎮的生態環境。笑天獅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垃圾中轉站、垃圾池、果皮箱,為村居民家庭配備的分類垃圾桶和垃圾焚燒池,建立的長效衛生清掃機制和垃圾清運機制,使保潔覆蓋面達到100%,也把“環境友好”的建設落到實處;依托韶山天然大氧吧,綠化帶補植喬木,廣場間種植大樹,今年綠化補植4000多平方木,20公里韶河護坡綠化;主要道路路燈全部進行節能改造,1006盞高壓鈉燈都換成了led燈,行政中心實施了4500平方米屋頂太陽能光伏電站項目,鎮域內福利中心、鎮泰學校公寓樓等多個項目進行了可再生能源建設示范,把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理念深深植入了全鎮群眾的腦海;開展的文明禮儀講堂、文明勸導、小手拉大手等文明創建活動,提高了廣大居民的素質。
清溪鎮經歷了一條修建垃圾池到拆除垃圾池的道路,“沒有垃圾池,垃圾基本不出村”。城鄉環境衛生整治工作已經常態化的同時,該鎮又開始在石忠村試點垃圾分類減量工作,采取“漚、燒、埋、收'”四字處理方式,建立戶有垃圾桶,片有回收點,村有回收站的基礎設施網絡,開展“家家戶戶分類減量、漚燒收埋就地消化”的分類模式,形成了“戶動手、村收集、鎮監管”的長效機制,開啟了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運行之路。試點此項工作以來,該村敲掉了所有的垃圾池,垃圾分類率已達到90%。“以前,只要車輛在村口的垃圾池過,就帶來一股臭味,現在實施垃圾分類,環境好了,家里也清潔了,人都覺得舒坦些。”這是石忠村村民毛賜君的感慨。很快,此模式也將在清溪鎮其他村社區推廣,兩型示范鎮,將在垃圾處理上探索出一條新路。
“文明”宜居夢
《故居秋韻》是韶山攝影的最經典作品之一,曾獲得全國攝影大賽一等獎,作者李定勝是湖北黃岡人,因為攝影愛上韶山,如今已落戶韶山清溪鎮。像他這樣戀上韶山并定居韶山的外地人大有人在,這里的紅色文化和自然環境吸引著他們愿做“韶山人”。一位北京部級領導退休多年后,選擇回到韶山定居,舒適的環境、熟悉的鄉音、社區工作人員的優良服務都令他開心,有了歸宿感,心情特別好時,他還專程來到社區表達謝意。
毛澤東青年塑像公園、韶山烈士陵園、韶山火車站、韶山文藝館等人文景點前的廣場,已成為群眾特色活動的集散地。年輕人跳民族舞、拉丁舞,喜歡去毛澤東青年塑像公園廣場;打太極的,選擇去烈士陵園廣場;跳廣場舞、健身操、打腰鼓的,多聚集在火車站廣場;跳交誼舞、唱花鼓戲,還有滑冰的孩子們,直奔紅太陽廣場。在文藝館旁的鵝卵石路上快走或慢走,享受足部按摩的同時,也增進人際間的交流。文藝館里的城市影院,每天播放2—3場電影,票價只有15—20元;人氣最旺的是露天電影院,每個周末的晚上,韶山市文廣新局在文化館前坪拉起銀幕,免費播放經典影片,市民紛紛帶上小凳前來觀影,當年看《江姐》、《永不消逝的電波》、《小兵張嘎》等老電影百看不厭,如今再看,也感到格外親切;艷陽下,清澈的韶河倒映出長長的紅色騎行隊員們矯健的身影;夜色中,音樂伴著舞蹈延續生活的熱情……從白天到晚上,從城區到鄉村,都能看到健康的身姿、快樂的笑臉,生機盎然的場景匯成一幅幅絢麗的人文畫卷。
“幸福”清溪夢
一方山水養一方人,宜居的清溪鎮隨處可見到長壽老人,全鎮9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40多人,除了政府每月的100元長壽津貼,村委會還經常慰問他們,開展豐富多彩的老年人活動;全鎮2610名失地農民全部納入養老保險,做到了應保盡保;凡是孩子考上大學,各村都會送上1000—5000元不等的獎學金;全鎮有攝影協會、戲曲協會、詩詞楹聯協會、腰鼓隊、騎行隊等15個協會或團隊,鎮上每年都對他們評先評優;新建經濟適用房130多套,解決下崗、低保人員的住房問題;社區服務“網格化”管理,網格服務團隊把服務送到家門口,志愿者服務隊助人為樂;在機關干部中推行“步行工作法”,變群眾上訪為干部家訪,達到息訴罷訪;政府部門及時公布就業信息,促成清溪鎮今年新增就業人口1000多人;新農合參合農民在鄉鎮衛生院住院費用100元起步線外全部免費;群眾滿意度連續三年位居湘潭59個鄉鎮前三名。
城鄉一體,和諧共進,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事業蒸蒸日上。作為全國重點鎮,清溪鎮將集中有限資金,爭取最大支持,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進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進一步突顯環境優美、宜居宜游的鎮域特色,打造幸福新清溪。
發表評論
相關內容查看全部
熱門關注more>>
Copyright(C) 2017-2021 517shaoshan.com (韶山旅游團)All Rights Reserved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韶山旅游任何信息
精品韶山,專線經驗,專業操作!韶山一日游天天發團,長沙市二環內上門接,承諾不滿意就退款的韶山一日游線路!
韶山旅游客服熱線電話:0731-85678026,159-7422-2493 陳經理 (24小時) QQ:1604495173(業務咨詢)1552929185(網站鏈接)
韶山旅游團提供長沙旅游,長沙到韶山一日游,韶山一日游,長沙到韶山旅游,長沙到張家界鳳凰旅游,長沙一日游等高品質的精品旅游線路
旅游資質云之夢旅游,旅游許可:L-HUN-01378
湘ICP備18021764號 技術支持:韶山旅游團